在时代洪流奔涌向前之际,“树百业标兵,做时代先锋”的嘹亮号角,正是对国有企业使命担当最凝练的召唤。这不仅是沉甸甸的荣誉期许,更是一份催人奋进的时代答卷。国有企业当以标兵之姿立行业潮头,以先锋之志领发展新路,方能不负重托,为强国伟业提供强劲支撑。
国有企业自诞生之日起,血脉中便奔涌着红色基因。这一精神特质并非偶然生成,而是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之中,由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重要支柱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红色精神在国企的萌发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兵工厂、苏维埃钨砂公司,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实践的核心阵地。在党的政治引领下,工人阶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坚定性得以充分释放,为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精神根基。这一生成逻辑印证了国有企业与红色基因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辩证统一关系。
面对百年变局深度演化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交织,国有企业肩负着稳定经济大盘、引领产业升级、保障国计民生的重大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绝非单纯的市场策略调整或技术路径转换,而是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在此进程中,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与组织优势,是引领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引擎。唯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方能构建起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微观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党建创新已超越传统政治工作范畴,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这一创新实践的本质,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支柱。这一转化过程并非自发形成,而是通过系统化、结构化和制度化的创新设计,使党的领导深度融入企业价值链各环节,形成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根基,既是国有企业践行“国企姓党”政治本色的核心要求,也是应对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一思想根基的构建,需从理论深化、制度保障、实践转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贯穿于企业治理全过程的生命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其硬实力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存续,更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竞争力深度绑定。硬实力的锻造,已非单一维度突破所能成就,而需在科技、机制、产业、资本、党建等多元阵地协同发力,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能力矩阵,方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挺立潮头。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其发展质量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竞争力。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正从“政治要求”升华为“发展哲学”——它突破了传统治理中党建与经营“两张皮”的体制性困境,通过组织重构、流程再造和价值重塑,构建了独特的“政治—市场”双元能力体系。这一融合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需要,更是破解国企效率瓶颈、激发创新动能、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方案,为国企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根本性课题,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党的建设重要思想。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全面记录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战略和历史性变革,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深化了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工作的伟大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国有企业的独特基因与政治优势,为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