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变局深度演化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交织,国有企业肩负着稳定经济大盘、引领产业升级、保障国计民生的重大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绝非单纯的市场策略调整或技术路径转换,而是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在此进程中,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与组织优势,是引领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引擎。唯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方能构建起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微观基础。
一、筑牢思想根基,校准发展航向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首在战略方向之明。国有企业发展航向的校准,根本在于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与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历史主动的根本思想武器。企业党委(党组)须将理论学习置于首要位置,持续深化对经济规律、发展规律、企业运行规律的系统性认识,将国家战略意图内化为企业清晰的发展愿景与行动纲领。唯有在思想深处解决“为何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才能确保企业在复杂环境中始终坚守正确方向,将国家所需、大势所趋与企业所能精准对接,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治理结构,激发制度势能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之“特”,核心在于将党的领导有机嵌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关键在于决策逻辑的重塑与治理效能的提升。通过规范落实“前置程序”,党委(党组)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把关定向,实质是将宏观政策导向、国家战略需求、社会价值考量深度融入企业重大决策的源头,形成独特的“政治-经济”双目标决策优化机制。这既规避了单纯市场逻辑下可能出现的短视行为与国家战略脱节风险,又通过科学决策凝聚集体智慧,显著提升重大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协同性与抗风险韧性。由此,党的领导内化为企业治理体系的独特制度势能,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强化组织赋能,锻造攻坚内核
新发展格局对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这些任务的攻坚克难,高度依赖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与先锋队伍。党的严密组织体系与深入基层的支部网络,构成了企业无可替代的组织动员优势。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攻关先锋队、创新示范岗等载体,党的组织力直接作用于科研、生产、管理一线,有效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层级、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这种基于共同政治目标和严密组织的“红色攻关网络”,能够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风险化解中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与协同韧性,成为突破关键瓶颈、锻造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组织载体。
四、涵养人才生态,激活创新源泉
人才是新格局构建的第一资源。党建对人才的引领与凝聚,是国有企业激活创新源泉的关键路径。党组织通过系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精神激励,持续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强烈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骨干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在关键岗位、重大任务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这套“政治引领+价值塑造+实践淬炼”的人才培育模式,有效激发了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与奋斗激情,为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国企新发展格局,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独特优势的战略性释放。唯有持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战斗力,将党的组织资源深度转化为企业的治理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国有企业才能在新征程上真正发挥好“压舱石”“顶梁柱”的战略支撑作用,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最为可靠的基石。